[分享]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

发表于2018-04-19     2071人浏览     1人跟帖     总热度:914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27.jpg
从2015.7.21的一次装配式项目的工程进度审计,至今1000天。正是这1000天,让我从对装配式建筑从一无所知到胸中有数——共写下原创文章共8篇约20000字,组织编写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管理》1.0版。而这些都是在还没有装配式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完成的。

尽管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有专家说是颠覆性的,有专家讲是历史性的,经过这1000天的学习和接触,我认识到这其中的变化非常之大,可谓颠覆;同时,我也发现学习装配式建筑并不难,只需改变——从传统的现浇方式到装配式建造并非专业跨界而仍属于建筑活动,只是需要我们跨界学习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而对建筑业生产方式进行升级,也需要我们自身随之做出改变。

如何学习装配式建筑?我有一点体会与同行们分享。面对不熟悉的事物,先远观后近看,我认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首先关注,一是差异、二是特征。从小处着手找差异、从大处着眼抓特征。

专业工作,从差异切入

经过这1000多天的输入与输出,我认为学习装配式建筑仍还是要用学习者的老套路——从差异切入。

装配式这种建造方式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现浇这种建造方式有何差异?以下,我以钢筋混凝土装配式、主体结构阶段为例,从设计、施工、成本这三个方面简要表述。(注:本文均以钢筋砼装配式为例)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_1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_2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_3

认识到这三大基本差异、并能理解这三大差异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在现有熟悉的传统现浇建造方式下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装配式建造方式下的要求。当然,这种针对性的调整,一开始必然是要我们自我要求的,是不容易实现的,但理解、熟悉之后自然而然的会变成一种自发状态,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在进度管理上,我们必须为设计预留更多的时间,因为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是增加了设计环节,对±0.00节点和结构封顶这两个关键节点的具体时间也要进行重新设置,统筹考虑装配式建造所增加的构件预制工作的穿插;在成本管理上,除了必须预留PC结构的增量成本和考虑剩余的现浇结构的施工单价调增以外,还需要将PC的专项设计、加工、装配及其他一同预制的专业分包工程进行提前的招标采购。 

项目管理,从特征着眼

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上的变革,通俗地讲是“由湿到干”、“由粗到精”、“由数量到质量”,既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管理方式的变革。总体来讲,我认为装配式建筑在项目管理上至少具有这两大特征:一是前置,二是集成。

一是前置,是指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在时间维度上要前置管理。

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在接触装配式项目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被“倒逼”,营销、设计、工程、招标等各个建造环节都要“前置”,无一幸免。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设计前置、生产前置、安装前置,这三大工序的前置就涵盖了整个建造流程,即表示整个工程管理乃至项目管理的全要素都要前置管理。如下图所示: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_4
▲ (来源于上海研砼治筑课件)

我们就以这张设计管理流程图为例,来看前置管理的要求。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_5
▲ (来源于上海思优课件)

从上图,可以看到以下三点:

 1、装配式项目的设计需要避免两阶段依次设计,即避免“强拆分”——先现浇结构设计、后PC拆分设计,而应在施工图之前确定拆分方案,以避免现浇设计内容不符合预制和装配技术要求。在这一点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徐珂在《装配式住宅设计实践总结》这篇课件里面总结得精辟——设计满足规范要求≠满足装配要求。因而,所有PC技术要求都需要提前导入到相应的传统设计阶段中去实现,而不能进行后PC设计或强拆分。

 2、PC设计的策划分析是建筑方案设计的输入条件——需要在常规设计的方案阶段之前完成,并作为方案设计阶段的输入条件。即,在概念设计和规划阶段就要开始考虑拿地合同中的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求,需要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要求来确定产品定位、户型。例如,装配式住宅应尽量少户型,以做到设计标准化来降低成本。

 3、专业分包工程的设计、招标、采购需要前置——外立面和门窗、机电、室内等专业工程的二次设计、招标、采购要前置,原因是构件预制需要考虑这些专业工程的预留预埋要求。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和性能在预制构件中复合或预留,是保证预制构件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也是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注:来源于《高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经济性分析》作者蒋勤俭)。

而在预制构件中复合或预留的前提有两个,一、相关专业内容已完成深化设计,所以这些专业工程的深化设计需要前置。二、这些预留预埋的物件需要提前招标、提前采购,对应的招标和采购就要前置,包括幕墙、面砖、石材、门窗、栏杆、埋件、精装修等等。有一个例外情况就是采用管线分离设计时(即机电管线与结构分离),机电专业就不需要预留预埋。


上面谈到的前置管理的三点内容,其实任何项目都需要前置管理,但为什么PC装配式建筑要特别强调前置管理?其根本原因是构件需要提前生产、且建筑及机电需要集成于构件之中,以及混凝土的这一特性——不可逆性。如果说传统建造方式下是不是前置管理的结果只是好与一般的优劣之别,那么在装配式之下是否前置的结果就是项目管理成败之分。

 小结: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中,在时间维度上需要前置管理:技术前置、管理前置。

技术前置包括PC结构工程的技术要求要前置到传统设计流程的方案设计阶段,而传统设计流程中的专业工程的二次设计(如保温、外装、门窗、内装等)要前置到PC构件的拆分图设计中去;

管理前置主要是预制构件在生产工艺、安装方法上的管理要求需要前置到设计环节中去考虑和模拟,以便于设计图具备可生产性和可装配性,而传统后置招标的外装、门窗、机电等专业标段需要前置到PC拆分图设计前完成,以便于一体化预埋。



二是集成,是指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在空间维度上要集成管理。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由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四大系统组成;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是一个集成过程,由策划、设计、生产、施工等一体化集成。(from《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集成管理: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传统管理模式是以分工理论为基础,而集成管理则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集成并不是一种单个元素的简单相加——“1+1=2”。集成与集合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成中的各个元素互相渗透互相吸纳而成的一种新的“有机体”。

由上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装配式建筑是由四大系统的全专业的技术集成、四大环节的全寿命期的管理集成的叠加。技术集成,即建造各专业的集成、建筑构件各设计功能的集成;管理集成,即建造各环节的集成、项目管理中各专业目标的集成。如下面两个示意图:


在理解装配式建筑的集成管理这一特征时,我认为以下两点至关重要:(受华建集团夏冰副总裁在2017上海国际建筑工业化峰会上的讲话启发)

装配式建筑更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集成,而不是叠加。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如何与结构系统集成和一体化施工,而不是传统模式下的专业叠加和依次施工。

装配式建筑更多考虑的是使用和运维,而不是建造。装配式建筑是基于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新型建造方式。通过建筑、机电等专业设计与结构专业的集成、建筑及机电与结构同寿命设计等措施以降低使用和运维成本,因而装配式建筑考虑建筑物在使用和运维阶段的管理需要和效益如何在建造阶段去实现,为提高使用性能而装配,而不是为建造而装配。

建筑系统集成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systems

以装配化建造方式为基础,统筹策划、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实现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过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及条文说明:装配式建筑强调这四个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各系统内部的集成过程。)

装配式建筑的集成管理在设计管理上尤其明显和重要。集成式设计一改过去设计、生产、施工相分离的现象而需要集材料、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集结构、机电、外装等全专业。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按照集成设计原则,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和燃气等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均应进行集成设计,提高集成度、施工精度和效率。

各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材料性能、加工工艺、运输限制、吊装能力等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


在技术上,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需要将结构、保温、机电、外装等全专业进行集成化设计,需要将构件所担负的如承重、装饰、节能等功能在构件设计中集成式实现,而尽量避免同一个构件的结构、装饰、节能等功能拆分式设计、叠加式实现。因而,集成化设计在组织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地改变——是将传统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门窗等二次深化设计这样的依次串联设计,改变为多专业的并联式设计。



在管理上,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既需要关注项目层面的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等各管理职能目标,也需要关注工程施工层面的构件、原材料市场供应情况和预制构件在生产、运输、吊装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限制条件,甚至需要在设计阶段模拟建造过程,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装配问题,以确保可加工性、可装配性。

小结:综合来看,装配式建筑的集成特征从小到大依次表现为构件层级的功能集成、设计层级的技术集成、项目层级的管理集成——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在空间维度上的集成特征。

在《洞察装配建筑的成本管理发展趋势》(点击标题  直接阅读)这篇文章里,我们已经看到构件层面的功能集成所能发挥的强大效应——这是最初级的集成。

当我们注意到了装配式建筑的集成管理这一特征,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装配式建筑更适合EPC建设模式,为什么装配式建筑对BIM是刚需这两个问题。

总 结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概念被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出版的这部著作《走向新建筑》中首提——这是整个世界对装配式建筑的美好憧憬。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是我国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55年前对建筑工业化的深刻洞见,“结合中国条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

▲ 1962年9月9日,梁思成先生发表《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而“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装配式应该更便宜,但现在反而贵”——则是我们当下的现状和困境。现阶段做装配式建筑为什么难?我认为,难就难在装配式建筑在项目管理上的这两大特征“前置”、“集成”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整个行业从上到下、从专家到工人、从左到右、从营销到工程都要进行改变,而正如古典《跃迁》中所述“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于是,“人才关、技术关、成本关”这三大关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前置管理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集成管理的特征。前置与集成——集成是目标,前置是动作。前置与集成合二为一,即: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需要打破传统建造思维,需要立体突破,需要创新,以克服推进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这三大关。
扫码加入筑龙学社  ·  项目管理微信群 为您优选精品资料,扫码免费领取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选择 

 发表于2018-04-19   |  只看该作者      

2

算一算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账”,前置与集成是关键!

叶子451

中国  | 项目管理

94 关注

999+ 粉丝

999+ 发帖

380 荣誉分

该博主未添加简介

猜你爱看

添加简介及二维码

简介

还可输入70字

二维码(建议尺寸80*80)

发站内信息

还可输入140字
恭喜您已成功认证筑龙E会员 点击“下载附件”即可
分享
入群
扫码入群
马上领取免费资料包
2/20